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同城活动 > 正文

东莞:城乡一体 同城同梦

类别:同城活动 日期:2020-5-11 20:54:31 人气: 来源:

  东莞因势利导“就地”城镇化,并有效破解城乡统筹、产城互动、生态宜居、和谐发展、基础设施一体化、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系列命题,城镇化率达到了88.7%,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、同城同梦的新型城镇化之。

  “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道,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、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,促进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。”这是党的报告对城镇化等提出的新要求。刚刚闭幕的全国“”上,城镇化又一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。

  作为的先行地区,东莞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,从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,发展成为一座生产总值超5000亿元的现代制造业名城,全市汇集了56万家工商登记主体、825万常住人口,城镇化指数达到88.7%,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的城镇化之,形成了“一中心、多支点”的组团式城镇群发展格局,搭建起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,打造了生态宜居的城乡,实现了覆盖城乡的均等化公共服务。

  东莞因势利导“就地”城镇化,并有效破解城乡统筹、产城互动、生态宜居、和谐发展、基础设施一体化、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系列命题,城镇化率达到了88.7%,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、同城同梦的新型城镇化之。

  去年,东莞迎来了投资600多亿元的粤海项目,这是东莞目前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。该项目落户谢岗镇,以建设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为龙头,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承载力。据介绍,为配合粤海项目,谢岗镇积极做好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等配套,加快启动园区内“三横三纵”网建设,形成以产业促进城镇发展、以城镇带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发展局面,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。

  以产促城、以城带产,这样的例子在东莞不胜枚举。如今,东莞的城镇化率达到了88.7%,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的城镇化之。这不仅是产城融合的单兵突进,还包括城乡统筹、产城互动、生态宜居、和谐发展、基础设施一体化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系列命题的解决,并最终实现人的城镇化。有学者认为,东莞的城镇化道为全国城镇化提供了样板,对其他地方有可借鉴之处。

  在今年1月召开的东莞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,东莞市委徐建华强调,要统筹区域协调,加快提升城镇化质量。以新型城镇化为统揽,不断优化城市布局,完善城镇功能,大力促进镇村协调发展,特别是要以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为试点,推动“行政区经济”向“经济区经济”转型,构建中心区以及西北组团、西南组团、东北组团、东南组团的“一中心四组团”城市格局。一席话描绘了东莞“新型城镇化”的未来蓝图。

  事实上,东莞的城镇化可以追溯得更远。有研究者曾将东莞城镇化分为四阶段:1949年—1978年是初始发展阶段,1978年—1985年是创新发展阶段,1985年—2000年是高速发展阶段,2000年以来则是稳健发展阶段。在这一过程中,一二三产业系统推动和镇区城镇化成为东莞城镇化的显著特点。

 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2001年时,如今的东莞市新城市中心,还是块长满了杂草的荒地,周边是不整齐的农民房。随着东莞提出“一年一大步,五年见新城”的口号,“新城”的概念被首次提出。东莞开始了声势浩大的“造城”运动,总投资约600亿元。

  到2006年,东莞的城市面貌已焕然一新,行政办事中心、会议大厦、展览馆、科技馆、图书馆、玉兰大剧院、青少年活动中心……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在市民中心广场崛起,人来车往的繁荣景象令人确信这就是东莞的“中心”。时至目前,东莞“三位一体”的大城区初步形成,依山傍水的格局也基本成型,一座“新城”拔地而起。

  沧海横流,斗转星移。中心城区的变化,只是近年来东莞城镇化的精彩缩影。之初,东莞能够实现超常规的快速城镇化,靠的是承接大量港台等地的制造业,从而带来国内外资本与劳动力的高密度汇集。而进入新世纪以来,东莞大力推动“城镇进圈、工业进园、民宅进村(上楼)”。通过大规模、跨越式的城市建设,东莞巧妙地协调好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,推动城镇化进程加速前行。

  东莞城镇化的历程波澜壮阔,而东莞至今形成的组团式城市格局,也是其独特之处。学术界有观点认为,城镇化存在两种值得关注的模式:一种是大城市集中扩张模式,另一种是原传统行政区域就地城镇化模式。从目前来看,东莞走的是类似后一种径。

  一直以来,东莞实行市镇两级的特殊行政管理架构,采用市镇村组的“四轮驱动”招商,发展外源性经济。而伴随着工业化的强力推进,东莞32个镇街都迅速实现就地城镇化,城乡一体的特点颇为明显,大多数农民在口洗脚上田。这种模式客观上促成了东莞组团式的城市格局,有效避免了摊大饼带来的“大城市病”。

  当然,凡事有利有弊。发展初期的“就地城镇化”,也造成了东莞城市中心不突出、城市档次不高等问题,处理不好会影响东莞的后续发展。对此,东莞决策层从全局考虑,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,而是尊重传统行政区划,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。比如通过整合城区4个街道功能,采用先建新区再改旧区的方法,既实现了城市的有序扩张,提高了城市首位度,又减少了城市扩张受到的阻力,城市的向心力进一步增强。

  而随着2008年《珠三角规划纲要》的推出,东莞城镇化建设进程明显加速。一个鲜明的事例是,东莞城市建设的“强心”战略正式启动,志在建设一座与东莞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新城。在过去四年间,东莞全面启动中央商务区、中央商圈和生态休闲区的规划,加快城际轨道和市内轻轨建设。大手笔的规划建设,让东莞变得更加光彩、靓丽和现代。

  历史的发展证明,没有产业的集聚和发展,就没有东莞今天的城市规模和地位,反之,东莞近年来新型城镇化的建设,进一步优化了城市软硬,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,一批关系城市未来的战略性、创新型重大项目纷纷进驻,以重大项目、重大产业集聚区、重大科技专项为主的“三重”建设顺利开展。东莞抓住产城融合的突破口,城镇化步伐迈上新阶段。

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,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。面对新一轮发展,东莞既有消除城乡差别、外来务工人员等经验,也亟需在“新型城镇化”过程中,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化的质量与内涵。

  “以前想进城,现在很多人都愿意回村。”20年前,东坑镇坑美村民刘惠光举家搬迁到邻镇常平定居,20年后,他惊讶地发现,居然变成了城市人都羡慕的“花园小区”。农耕生活已成为大多数村民遥远的记忆,图书馆、幼儿园、社区卫生服务站近在咫尺,人们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各种贴身的公共服务。

  近年来,东莞通过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融合,实现城乡一体。东莞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、城乡医疗保障体系、城乡就业体系,在全国率先实现农医保全覆盖和农职医保合一,真正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。

  上述只是东莞城镇化的一个侧面。多年以来,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,对城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。东莞要实现城镇化,首先要实现大多数人的城镇化。

  目前,东莞户籍居民仅为189万,外来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新移民却有640万,两者的比例达到 1:3.5。这些新移民多数是产业工人,部分是企业家及高端人才,其中不少人已经在莞工作生活了多年,为东莞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
  为此,东莞加强顶层设计,积极稳妥推动教育、医疗、社保等公共服务逐步向新莞人覆盖,不断缩小与户籍居民的差距,增强新移民对东莞的归属感。比如,在教育方面,采取积分制的方式,为新莞人子女提供公办义务教育学位,到目前有15.45万名新莞人子女在公办中小学校免费就读,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0%,加上民办学校,全市共吸纳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新莞人子女68万人,超过北上广居全国第二;在户籍方面也适度放开,采取积分制、优秀新莞人评选、特殊人才政策等多种渠道接受新莞人入户……

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评价说,东莞城镇化之走得非常快,只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乡村城市化、由分散到聚集的过程,堪称中国城镇化的典范和标杆。

  当前,随着城市承载力与吸引力的进一步提升,东莞抓住“新型城镇化”的核心,用产业支撑城市发展,用城市助推产业升级,努力在创新中实现高水平崛起。jiqinggushi股票质押融资http://pazl.pingan.cn,

  

关键词:同城活动东莞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声明: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,不代表站长立场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

CopyRight 2010-2016 合肥百姓生活港- All Rights Reserved